行业观察| 精酿啤酒,能搅起啤酒江湖的泡沫吗?

近年来,精酿啤酒凭借更新鲜丰富的口味、更浓郁的麦芽味道,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追求新鲜的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后来圈子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仍处于小、散、乱的竞争初期阶段,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3%,究竟能否从一个小众圈层走向大众消费,仍有待观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精酿啤酒究竟如何在美国兴起,并扩散到全球的历程,从中探寻其流行的密码。

1920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禁酒令”,到1932年,美国一家酒厂都没有了。但人们对酒精的需求和渴望难以被禁锢,当时很多人偷偷躲在家里酿酒,走私与私造横行。

1978年,美国宣布家酿合法化后,自酿文化自此崛起,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可以说是精酿啤酒风潮的主推力,嬉皮士们崇尚回归自然、随性洒脱的生活,他们在城市中开垦种菜,自己酿酒,自给自足,发起“回归运动”。嬉皮士运动给美国带来了摇滚乐、环保主义、自由主义、精品咖啡、以及精酿啤酒。

从文化根源上来说,精酿啤酒从一开始就是充满多元、个性和小众的,追求天然传统的酿造方式,推崇手工自酿啤酒产生的千百种可能性,反对单一的工业化口味,反对过度商业化,回归慢生活,精酿啤酒是这种价值观的承载载体。

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国内对精酿啤酒回归手作、反对工业化的理念可能没那么广为人知,但显然有消费力的城市才是更适合精酿啤酒的土壤,毕竟精酿啤酒与工业啤酒相比价格要高得多。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精酿啤酒的消费者偏好分析》研究显示,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消费与个人消费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消费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是精酿啤酒主要的消费人群;日常月消费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鲜少有购买精酿啤酒的习惯。

精酿啤酒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标准加于中国特色市场上,不必拘泥于产量的多与少,在规模化生产和全麦芽、真酒花的真醇口感之间做到平衡的厂牌,或许才能走出中国精酿啤酒品牌的独特之路。


尽管消费端的量还很小,但趋势已然形成,有年轻消费者聚集的地方,就有资本的身影。浙商证券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为96万千升,目前精酿市场份额不足3%,但众多玩家与资本已纷纷入场。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精酿啤酒新生品牌注册量分别达到了1258、1683及2668家,截至2021年末,精酿啤酒相关现存企业超5000家。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精酿啤酒赛道共计发生20起融资事件。仅2021年,精酿啤酒品牌融资就超过10亿元。

除了众多小众精酿品牌,啤酒巨头们也开始布局精酿赛道,寻求新的增长点。百威啤酒于2017年收购精酿品牌拳击猫、鹅岛;嘉士伯入股了精酿啤酒企业京A;2019年,华润啤酒通过近年收购喜力中国业务拿到喜力旗下多个高端啤酒品牌;青岛啤酒推出了IPA、经典1903森等精酿品类的高端产品;珠江啤酒推出皮尔森、红色艾尔等多款精酿啤酒;燕京啤酒推出了“燕京八景”“狮王世涛”系列精酿啤酒。

在专注于啤酒行业的竞争者之外,海底捞、蜜雪冰城、元气森林、星巴克、王老吉、盒马、美团等餐饮零售平台也纷纷跨界入局,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海底捞自有品牌的精酿啤酒销售收入达2.5亿元;盒马在2021年推出的28天精酿鲜啤,成功拿下盒马全渠道啤酒类目第一。

以上,目前入局精酿啤酒赛道的主要有四类玩家:独立精酿品牌、传统啤酒巨头、餐饮连锁门店、零售平台。因此,精酿啤酒赛道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一方面它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黄金赛道,但一方面发展困难重重,每年都有大量小型精酿啤酒厂商倒闭出局,有以下几大困境:

① 精酿啤酒资金投入大,生产成本高;

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外,一个合格的酒厂还需要配置2000万-3000万元的灌装设备,以及近3000万元的酿造设备。再加上酒厂应持有的流动资金,综合来看,创业者投资建厂至少需要上亿元的资金储备。

② 代工厂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缺少独特口味;

大型正规酒厂需要生产许可证等一系列全套证照,耗时久,成本高,为了节约生产设备和技术成本,多数小微型精酿品牌选择了工厂代工生产。但代工厂模式非常容易被同质化产品淹没,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做不出独特性、差异化的口味,品牌难以获得自己的忠实用户。

③ 独立精酿啤酒品牌,难以进入线下餐饮渠道;

线下餐饮门店等现饮渠道,是精酿啤酒的主要消费场景。但前几十年弱肉强食的“啤酒大战”中胜出的品牌,无一不是在荆棘丛生的销售渠道中摸爬滚打,使出浑身解数“独占”餐饮零售渠道,想从它们手里虎口夺食、分走渠道,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很多独立精酿啤酒品牌只能采用自建渠道方式,自营酒吧、酒馆、专卖店,同时也能更好地打造饮酒环境、传播精酿文化,这又带来了投入成本和经营压力的攀升,前期资金有限中小精酿品牌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精酿啤酒品牌更重视“空间”和“社交”,如Vanbeer梵波精酿不仅布局了线上线下渠道,还布局线下“精酿实验局”小酒馆和精酿啤酒智能零售机;蒸汽熊精酿在拓展自己的社区店;鲸都鲜酿同样强调新零售+社区场景相结合;主打重庆特色的十七门也是线上商城和线下体验店相结合。

④ 消费者培育不足,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品类认知度较低。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啤酒长期以来扮演着“佐餐解渴”的配角,清爽的口感、低廉的价格,消费起来,钱包和大脑都毫无压力。

而精酿啤酒却想翻身当主角,它适合少量纯饮,像葡萄酒一样“品酒”,浅喝一口,让口腔充分与酒体接触,感受酒体的层次和复杂的味道。啤酒还要“品”,这对于骨子里流淌着的白酒文化的中国人,恐怕难以理解。

国内精酿啤酒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面对眼花缭乱的产品,消费者很难辨别品质优劣,只要打上精酿的标签,价格就可以翻上三五倍,普通消费者无从判断。

但是,国产工业啤酒销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精酿啤酒这个充满潜力的增量市场,入局者摩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各方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独立精酿品牌有核心圈层认可、更为独立多变的风味优势,以及更灵活的市场反应。传统啤酒巨头、餐饮连锁门店和互联网零售平台占据自有渠道、消费场景优势。但精酿啤酒要从一群爱好者、发烧友的圈层生意转变为商业化、品牌化运营的大众消费品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共 1 页 1 条数据